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武陟县大学者——孟丹

    信息发布者:宝宝贝贝
    2017-09-15 20:51:16   转载

    挥毫中

    陋室铭

    铁面无私

    孟丹博学,多才,是一个冷静沉稳、力臻完美的人。

    认识孟丹,是在2007年10月12日,时值武陟县举办喜迎十七大书画大奖赛,号称“中原铁笔”的武陟县文艺工作者孟丹创作的长31.26米、高1.56米的巨幅烙画《清明上河图》吸引了我,他的许多经历和事迹令我深感钦佩。

    才华横溢 崭露头角

    1954年6月,孟丹出生于武陟县大虹桥乡(原阳城乡)东张村一个农民家庭,兄妹7个,他排行老小。在孟丹心目中,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,功夫了得,喜好打抱不平,伸张正义,颇受村民尊重。

    在就读村小学、乡中学期间,学习成绩一直优异。文革期间,他被选为全县200个学生代表之一进京,近距离目睹了伟人毛泽东的风采,在孟丹心中一直引以为豪。高中毕业后,孟丹参加了工作,在县皮毛厂担任工艺美术设计。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,他的艺术才华崭露头角。由于创意独特,设计新颖,他的作品出口到了美国、德国、法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等国家。1981年,孟丹到新乡师专进修文学、书画。在这段时光,他拥有了属于自己时空,读到了自己喜欢的中外名著,受益匪浅,领略到了鲁迅、雨果、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的风采,感受到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魅力。孟丹说,通过读书,用知识充实自己,很有必要,2年进修时间虽短暂,但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       谈及书法,孟丹主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。他追秦汉溯魏晋,遍临百家。尤钟颜真卿、张旭、怀素、岳飞之作。他说,先人品后艺品,写字就是为了激励自己勉励他人。故纵观孟丹书法作品,均为勉励壮怀之语。某年春节前夕,一企业家因三角债几经苦恼,孟丹知情后,为其题了一副人生哲理的警句,商人顿悟,遂和谐处理债务关系,轻松过年,皆大欢喜。书可医愚也!

    打造烙画《清明上河图》

    人们常说世间事很难讲偶然必然。孟丹却好像与生俱来和文学、书画有不解之缘。

    1985年一个冬日,孟丹进入一家小饭店吃饭,等饭期间,他顺手拿起一根用来捅火的铁棒,在炉旁的木板信手涂鸦,一幅精美的图案跃然板上,很快引来一旁吃饭的顾客和饭店厨师羡慕的目光。话说,当天饭店老板还将此画挂于餐厅正墙上,第二天却不翼而飞。这次吃饭经历让孟丹灵感顿悟。平时爱琢磨钻研的他上街买来了各种烙铁、木板,开始作画,人物、花鸟、山水无不涉猎,且活灵活现。

    孟丹说,喜欢烙画者,古已有之,我只是其一。他认为,烙画既继承了中国画,又发展了中国画。烙画,古称“火针刺绣”,近名“火笔画”、“烫画”等,是古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。据史料记载,烙画源于西汉、盛于东汉,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,曾一度失传,直到光绪三年,才被一名叫“赵星”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,后经辗传,逐渐形成以河南、河北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。无独有偶。当年的新乡铁路分局张主任颇喜烙画。而那时,孟丹是县煤炭运销公司经理。当时运煤车厢非常紧张,正是一幅《花鸟》烙画牵线,孟丹成了张主任的好朋友、座上宾,使他的运输业务相当顺利。1990年6月的一天,孟丹收看中央电视台,一个节目的内容让他着迷。内容大概是一幅长9米、宽90厘米的《清明上河图》烙画欲申报世界吉尼斯。看完节目,孟丹久久不能入睡,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脑海中闪现,挑战自我,创作巨幅烙画《清明上河图》。

    说干就干。孟丹五赴开封,筛选版本,掘古寻真。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《清明上河图》为稀世珍宝,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,真品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当今市面全是摹本、印刷品,《清明上河图》除张择端所作外,还有明代画家仇英摹本《清明上河图》、其他画家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“苏州片”《清明上河图》以及元代翰林学士赵孟頫摹制的《清明上河图》等等。经业内人士、专家推介,孟丹查询资料、几经对照,终于找到了《清明上河图》正本印刷品。购来工具、材料开始创作。为了静心,孟丹闭门谢客、放弃其它活动。陪伴他身边只有老伴,木板,烙铁。饿了,匆匆两口饭食;困了,就在画边睡。一天下来,胳膊疼痛难忍,老伴很心疼,就用红花油搓揉。三伏天不知热;三九天不知冷。一千多个日夜就这样过去了。

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长31.26米、高1.56米的巨幅烙画《清明上河图》终于面世了。烙画上的813个人物、314棵树木、87头牲畜、73座房舍和37只舟车都惟妙惟肖,再现了东京汴梁当年的繁华,也更加展现出名画特有的神韵。烙画《清明上河图》的面世,观者无不称奇,央视、中新社等各大媒体争先报道。至此,求画者络绎不绝。德国、法国、土耳其、日本、泰国等外国游人慕名前来,跪接作品,充满虔诚。2005年孟丹生日时,许多外国游人让孟丹坐在车上,执意推送至家,比作“画神”相待。但苦于语言沟通障碍,让孟丹好生尴尬。

    现实中,孟丹排斥俗媚,淡泊名利。有一德国收藏爱好者愿出300万元人民币购买烙画《清明上河图》,被他婉拒了。孟丹意将此作为武陟的一张文化名片,留在家乡,留给子孙后代。

    编纂《武陟县民俗志》

    孟丹是一个孜孜以学、力臻完美的人。

    2006年12月12日,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倡导和组织实施的“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”重大项目—《中国民俗志》(县卷本)合作出版签约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。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以县立卷的民俗志丛书。《中国民俗志》(县卷本)已被列入国家“十一五”重点图书出版规划。该书内容包括各县的历史沿革及人文地理环境,涵盖了特质民俗的生产、交通、商贸、居住、饮食、服饰、生产、工具和生活器具,社会民俗的村落、家族、民间组织与社团、岁时节日、人生礼仪,以及精神民俗的民间信仰、禁忌、巫术、民间文艺、体育竞技等。该书不仅为有关领域的学者、专家、艺术家提供研究和创作的素材,也为民众开垦一块可供寻根问祖、感受各地民俗风情的“精神家园”。

    根据全国统一部署,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下达的民俗志编纂方案,编撰出版中国民俗志(县卷本)图书。武陟县委、县政府于2007年年底组成普查、整理、编撰班子。孟丹为总策划,王光先、薛更银等负责编纂。

    2009年1月,在《武陟县民俗志》研讨会上,孟丹提出了许多中肯意见,而后亲自动手修改、补充。在原稿基础上又添加补充了四个章节,使之臻于完善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隔桥隔河不同俗。由于各地的民风民俗有所不同,而且有的已经失传,并且也没有文字记载。节庆信仰、婚嫁丧葬无法无则,无从考究,就得按老人们的回忆、推算,顺理成章而来。毕竟是民俗,得按传统走。拳术的由来、舞蹈戏班称谓如此等等。往往为一个民俗,编撰人员就的忙活好几天,他们有的骑自行车,有的步行,偏远的地方还得租车前往。车胎爆了、鞋跑烂了,他们已经记不清多少了。但是孟丹总是奉劝大伙,祖辈的东西流传下来了,一个也不能丢。就这样,一部45万字的《武陟县民俗志》终于在2009年12月完成修订稿,几经编校,出版面世。2013年3月5日,《武陟县民俗志》荣获“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”。

    《武陟县民俗志》的出版,被当地人们奉为传世之宝,爱不释手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、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夏挽群给予了好评,他在序中写道:武陟县的孟丹、王光先、薛更银等同志对本地域民俗进行深入挖掘、认真整理,把著述当作记录历史的方式,而且当作传播思想的手段,这种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是这册图书的核心魅力。

    “其实,我只是做了自己份内的工作,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宣扬和传承传统民俗,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。”孟丹如是说。

    这不禁让我想起冯骥才前辈说的话:“我们这一代人能够留下什么,我们的子孙就有什么;我们这一代人不留下什么,我们的子孙就丧失什么。”

    人们说,追求完美的人是悲观主义者。每天都看到这么多的不完美,内心一定是困惑的。

    孟丹也一样困惑着,特别对八零、九零后一代人感到困惑,觉得与他们相处、沟通的时候,在思想意识和言谈举止上存在某些“断层”、“代沟”,中华传统文化道德和伦理方面观念淡薄,严重“缺失”,他觉得很后怕。他在思索着……

    话语间,我和孟丹来到了嘉应观亭楼,眼前的黄河如诉如歌,流向远方。


    作者王松兴和孟丹在一起 

    【人物档案】孟丹,1954年出生,河南武陟县人,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,河南省艺术大师,武陟县原文联主席、书画艺术家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